2023年6月,俄罗斯发生瓦格纳“进军莫斯科”。地点从罗斯托夫一路北上,最后在靠近莫斯科的地段收场。事件虽然很快压下去,但留下的后劲不小。随后几个月,克里姆林宫悄悄调整安全安排。外界看得见的,是谁升谁降;看不见的,是权力按钮连到了哪根线。
先说个老底。普京不是不懂军队门道,他出身情报系统,一直对安全问题很敏感。因为这个,他知道军队内部很复杂,同样知道“听话”和“能打”,不一定在一个人身上。俄罗斯历史上军队多次参与内政,这些故事他都记得清清楚楚。结果就是,他更愿意多留几手。
从苏联解体开始,俄军进过大低谷。经费紧、装备旧,连军官都要想办法补贴家用。油价回升、预算改善,军队慢慢缓过来。叙利亚战场打出过“能出手”的样子,这点没问题。同样不变的,是那股子“我有我想法”的强硬劲。
乌克兰这仗一开,很多老问题都冒头了。动员乱、指挥慢、后勤跟不上,这是事实。别看总参一堆老资格,打法照旧就不灵了。地方边境时不时挨打,谁来第一时间扛,也成了现实考题。
然后是关键一步:2016年4月5日,普京签令组建国民近卫军。这支队伍由总统直接领导,不经国防部那一套。原内务部的内卫、OMON、SOBR等都并进去,名义上维稳、反恐、守要地,实操上权限很广。这是总统手里的一根硬杠子。
带队的人叫维克多·佐洛托夫。老资格,早年给普京当过贴身安保,后来管过内务部内卫部队。他不爱抛头露面,但能说明白:忠诚第一,动作要快。普京要的是这两点,尤其在出事的时候。
瓦格纳兵变之后,俄卫队加速“重装化”。公开消息里,他们开始配无人机、电子战设备,装甲车本来就有,重型装备也在补。2023年后,俄方还陆续调整法律,扩大这支队伍的执法和用武权限。绕开国防部,不用层层打报告,指令下到位就能动,这就是效率。
再看地面反应。2023年至2024年,别尔哥罗德、库尔斯克一线多次遭袭,跨境火力和小股渗透都有。边防、国民近卫军、地方力量一起上,先稳住人心,再清场。同样值得注意的是,车臣那边的“卡德罗夫部队”,有不少编在国民近卫军序列里。听普京,也听卡德罗夫,这种双重关系要有人盯着。
2024年5月,普京换了国防部长,让安德烈·别洛乌索夫上任。他是经济技术背景,算账、抓效率是强项。绍伊古转到联邦安全会议当秘书,格拉西莫夫还在总参。这套组合的意思很直白:一边抓生产补给,一边把军队按住,不让再出幺蛾子。
接着说权力交接。普京在多个场合都说,最终要由选民决定。外界点到的备选不多,阿列克谢·久明常被提起。他当过图拉州长、也在防务体系干过,和总统身边的人熟门熟路。优点是稳,话不多,能办事;短板是大仗没指过。
还有一个名字近两年冒得频:德米特里·帕特鲁舍夫,做过农业部长,如今在政府里位置更靠前。家学、资历、人脉都在涨。再说军队里,像安德烈·莫尔德维切夫这样在前线带队的中生代,也被更多人注意。他们推动无人机、通信等实用东西进连队,算是“会用新东西的一波人”。
制度层面,2020年修宪把国务委员会写进宪法,权限和会议机制更明确。同一时期,大量获奖军人走上地方岗位、行业机构,既是政治奖励,也是人才流动。这样做的好处很直接:谁接班,手边都有一批听招呼、会干活的人。
回到国民近卫军。它既是维稳的工具,也是政治秩序的保险。出现突发,先控节点,再分区处置,这套流程他们练得多。地方要是冒头,先谈,再压,必要时动作更硬。总统有了这把硬手段,跟国防部、地方大佬说话就更底气足。
问题也摆在那。国民近卫军越强,军方心里越别扭。一国两套“硬拳头”,容易在预算、装备、人事上磕碰。但从克里姆林宫的角度能管住就是胜利。换句话说,宁愿有摩擦,也不要再来一次“坦克上环路”。
这背后还有一层。俄罗斯在打仗,经济被制裁压着走,时间一长,社会会疲。中心城市要稳,边境要盯,信息传播要快,这三件事缺一不可。国民近卫军在这三件事上都有任务清单,也在不断扩容,把缝补得更密。
最后给个现场画面:在2024年国民近卫军公开的训练视频里,莫斯科郊外一处场地,几名队员把小型无人机放上天,旁边停着几辆虎式装甲车,队列里的盾牌和防暴头盔整齐码放,教官掐着表喊口令,所有人抬头盯着屏幕上的红点。等到下一次权力更迭的关口,这通电话打出去,他们会第一时间听谁的?
配资炒股论坛平台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