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导语】
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重要理念,落实党的二十大“推动绿色发展,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的战略部署,三江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“情守珍稀鸟类,智护蓝天精灵”暑期社会实践团队,于2025年7月2日至8日,在鲁阳老师的带领下,在南京开展为期七天的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。
实践团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紧扣《“十四五”生态环境保护规划》中“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”的要求,明确公众教育和全民参与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性。此次活动共计覆盖5个市辖区,深入3个社区、1所中学、3处自然区域及1家市级科研单位,覆盖1100余人次。他们将专业所学融入生态保护实践,深入南京市多个生态点位、社区与企业,以科技赋能生态保护为核心,开展数据采集、科普宣传、司法研学与政企交流,探索青年学子服务国家生态战略的创新路径,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。
【前期准备】
在7月2日到7月4日为期三天的精心筹备中,实践团总共进行了5次线上+线下培训动员会议,并且完成了与玄武湖管理处、江心洲湿地保护中心等8家单位的对接工作,开展了对成员们关于鸟类知识、AI技术、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专项培训,其中重点涉及一款 AI珍稀鸟类识别系统,该系统可通过图像精准识别鸟类,并支持对话问答功能。此外,还准备了专业的摄影摄像设备、科普课件及互动教具等,为后续的活动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展开剩余89%图为培训动员会与准备的部分互动教具
【科技赋能观鸟情】
7月5日,实践团队抵达玄武湖与江心洲池杉白鹭秘境,正式开启生态保护探索之旅。队员们始终专注于水面与林间的动静,认真观察记录了各种鸟类的活动轨迹观测和栖息行为,为后续分析积累了许多影像资料。
图为实践团在玄武湖自然科普园的合照
图为团队成员在玄武湖景区拍摄鸟类
图为实践团在江心洲池杉白鹭秘境的合照
图为实践团在江心洲池杉白鹭秘境进行鸟类调研
图为团队成员在玄武湖与江心洲池杉白鹭秘境拍摄到的部分鸟类
7月6日,实践团来到红山森林动物园,先后在珍禽馆、犀鸟馆、热带鸟馆进行观测。从猛禽的锐利到涉禽的温婉,队员们一边拍摄高清图片为AI系统积累素材,一边学习鸟类的栖息习性和保护级别。
图为实践团在红山森林动物园的合照
图为团队成员在红山动物园本土物种保育区进行参观
图为团队成员在红山森林动物园拍摄的部分鸟类
【童心科普护鸟梦】
7月7日至8日,团队走进玻纤院社区、菊花里社区、马家店社区及营防中学开展科普活动。充满童趣的科普宣讲PPT以卡通插画呈现专业知识,自主研发的“AI珍稀鸟类识别系统”吸引众多青少年体验。
图为实践团与菊花里社区孩子们的合照
图为团队成员在马家店社区开展“童心科普”主题宣讲
图为团队成员在玻纤院社区展示自研的“AI珍稀鸟类识别系统”
团队成员带领孩子们体验“羽翼守护·光影传情”皮影戏活动、“飞羽密语·你划我猜大挑战”活动、“妙笔绘梦·共护蓝天精灵”绘画活动、“展翅翱翔”桌游活动、开展“3D重塑珍稀鸟类大赛”活动,并分发团队自制的《鸟类研学手册》,让保护理念深入人心。
图为团队成员在玻纤院社区开展“羽翼守护·光影传情”皮影活动
图为团队成员在玻纤院社区开展“飞羽密语·你划我猜大挑战”活动
图为团队成员在菊花里社区开展“妙笔绘梦·共护蓝天精灵”绘画活动
图为团队成员在马家店社区开展“展翅翱翔”桌游活动
图为团队成员在营防中学开展“3D重塑珍稀鸟类大赛”活动
图为实践团自制的《鸟类研学手册》
【政企协同护鸟网】
7月8日下午,团队来到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进行交流学习。座谈会上,队员们通过PPT详细汇报了在玄武湖、江心洲等地的监测成果,并现场演示了AI系统的物种识别功能。研究院的专家们对项目给予充分肯定,特别赞扬了将计算机技术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创新思路,同时就技术优化方向提出了建设性建议。
图为实践团与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专家们的合照
图为实践团向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专家们展示自研“AI珍稀鸟类识别系统”
【倾听民声护鸟愿】
活动间隙,队员们秉持生态保护责任与探究热忱,就“AI辅助下珍稀鸟类生态保护现状与公众认知”主题,面向不同群体展开公众认知度问卷调查。共发放658份问卷,收回658份问卷。
图为实践团收集到的部分调查问卷
调查结果显示,在性别分布上,男性受访者为332名,占比50.4%;女性受访者为326名,占比49.6%。年龄段方面,18岁以下的占7.2%,18-30岁的占34.8%,31-45岁的占28.5%,46-60岁的占20.1%,61岁及以上的占9.4%。从职业来看,学生群体占比最高,为36.3%;其次是企业职员(21.5%)、自由职业者(16.8%)、政府工作人员(14.7%)和教育工作者(10.7%)。关于AI技术在珍稀鸟类保护中的应用,有66.4%的受访者表示听说过但不了解具体细节,16.3%仅知道 AI 可识别鸟类,8.1%完全不了解,仅有9.2%的人表示完全了解。超过82%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使用AI技术来识别和学习身边的鸟类,其中“非常愿意”的比例为46.7%。此外,高达91.4%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在未来参与与珍稀鸟类保护相关的活动,如环保志愿活动、观鸟调查项目、社交媒体宣传等。整体来看,公众对AI辅助珍稀鸟类保护具有较高的接受度和支持率,同时也展现出较强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意愿。
图为团队成员在对路人开展问卷调查
【七日躬行护鸟志】
为期一周的生态保护探索之旅圆满落下帷幕。七天的实践生活让团队成员们切实感受了‘国之大者’的生态内涵。辗转三地的实地观察,让 “珍稀鸟类” 从课本名词变成了有故事的生命;两天四地的科普实践中,从社区活动室到中学课堂,是一次“专业知识下沉”的生动实践;在生科院跨越校园与科研机构的对话,既让队员们看清了技术应用的方向,更感受到科研工作者对青年力量的期许与指引。
在此过程中,成员们也探索出了多个方向的融合路径。首先是AI科技与生态文明的融合,让AI从实验室里走向广阔的青山绿水;其次是国家战略与儿童教育的融合,将保护大计转化为朴实亲民的儿童剧场;最后是高校与社企的融合,助力搭建产学研一体化保护网络。这正是青年科技人才正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新锐力量的生动体现。
发布于:广东省配资炒股论坛平台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